筆者前幾天如願以償地來趟小琉球之旅,乘興分享給版上的大家。
本文將以觀光客常見景點為主軸,簡介形成這些美麗景觀的小故事。
琉球嶼簡介
照片來源:kkday
琉球嶼的外觀像一隻海灘鞋,位在東港鎮西南方15公里的海域,面積僅6.8平方公里。全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是全台唯一不受東北季風吹襲的外島。
由於全島被兩道縱橫相交的山溝剖成了四等分,看起來像是一顆漲大的發糕,自古以來也有剖腹山嶼的稱呼,西方人則稱之為拉美島(Lambay)。
今日居民以漢人為主,多以島中央的山溝處為住所,島上幾乎沒有農地,在觀光業興起前主要靠捕魚與箱網養殖為生。荷治時期曾有馬卡道族人居住,由於與當時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起衝突,遭到趕盡殺絕的命運,烏鬼洞的傳說也與此有關。
琉球嶼的地質構造
地質特徵
來源:經濟部 地質遺跡地質敏感區劃定計畫書
琉球嶼上隨處可見石灰岩與珊瑚化石,最古老的基盤由青灰色的琉球嶼泥岩。根據學者研究,在上新世與中新世期間,琉球嶼受到構造抬升,原因來自西北-東南向的擠壓,與泥貫入體(mud diapirism)的相互作用,形成今日被構造線切成四等分的珊瑚礁體。
來源:筆者繪製
島上岩層形成順序:琉球嶼泥岩➡石灰岩➡沖積層➡珊瑚礁
琉球嶼泥岩層與上方覆蓋的石灰岩以不整合面互相接觸,因為抬升後的泥岩提供珊瑚良好的造礁條件,於是在泥岩層之上形成珊瑚礁體,最終變成現今遍布的石灰岩層。值得一提的是,鄰近的柴山與半屏山丘陵,也能觀察到泥岩-石灰岩的岩層排列。
附圖為高雄柴山地質圖
淺棕色是以泥岩為主的古亭坑層,方格紋路者為柴山石灰岩。
來源:地質資料整合察詢平台
紅土台地
石灰岩的頂部為化育良久的紅土台地,但是有研究分析礦物質成分發現,琉球嶼的土壤母質並不是來自石灰岩的風化,反倒更接近基盤的泥岩層與高屏溪搬運的河砂。當石灰岩礁體形成之時,海水侵蝕的泥岩與沉積物便覆蓋於珊瑚礁之上,在數萬年的歲月中淋洗成覆滿植披的土壤。
土壤形成示意圖
資料來源:琉球嶼紅化土壤來源及成因探討 第117頁
泥貫入體
當沉積作用快速的海底,泥質沉積物受到擠壓,來不及將水分排出,地層累積的壓力增加,然後受到構造擠壓或斷層作用的影響,密度較低的泥質沉積物伴隨大量的甲烷與流體衝破上方地層,使上方的地層產生背斜構造。台灣西南部外海有許多帶狀的泥貫入體,有些甚至可以延伸至陸地的丘陵。例如前述的柴山、半屏山, 近期甚至在中寮山隧道也有發現泥貫入體的構造,通車二十年來累計已抬升1.3公尺,相當驚人。
來源:地質知識百科
海岸地形與景點介紹
琉球嶼和恆春半島一樣,屬於珊瑚礁海岸為主的地形,以東半部的厚石群礁最明顯。島嶼有許多以貝殼沙為主的沙灘,是受到海浪侵蝕珊瑚碎削、貝殼碎片堆積而成。島嶼西南岸擁有天然的崩崖景觀,以及海蝕平臺等地形,被劃入地質敏感區的範圍。
由於筆者匆匆地在一天內趕場整座島嶼,待會將以小琉球海岸為介紹的主軸,以大家熟悉的熱門景點作介紹。其實我就只是當個死觀光客而已
首先來到第一站:龍蝦洞
它隱蔽在一條道路的某個轉彎處,其隱蔽的空間成為了熱門的打卡景點。途中需要攀繩爬下十公尺高的山壁前往,請注意自身的安全。
聽說龍蝦洞得名的原因是因為當地曾棲息許多的龍蝦,因為過度捕捉導致數量銳減,目前雖然已經很少看到龍蝦,不過獨特的海蝕溝景觀卻成為一個隱藏的景點。若你不小心走到道路盡頭,你將會發現這段海岸其實是由結實的石灰岩壁組成,海水在這片岩壁中沿著脆弱縫隙不斷侵蝕,形成許多垂直海岸線的溝壑,龍蝦洞也是這些海蝕溝中最大的一座。原先封印在岩石中的珊瑚化石也顯露了出來,證明這裡曾經是在熱帶的淺海中。
第二站:厚石群礁
小琉球東段海岸連接大陸棚,相對島上的其他地方擁有較緩的坡度,遍佈島上最廣大的珊瑚群礁。可以看到一道道海蝕溝蝕穿由礁岩組成的海蝕平台,代表著陸地與海水的相對高度需要維持一段穩定的時間。這些礁岩是由泥砂、生物碎屑膠結而成,波浪夾雜的碎削物質不斷磨蝕露出的岩石,形成大小不一的壺穴。
靠近陸地一側的海蝕平台中,也可以發現許多保存完整的珊瑚化石。若要在這裡拍到最完整的厚石群礁,最推薦帶著無人機來拍攝,更能感受礁石與海蝕溝整齊排列的美感。
第三站:烏鬼洞、老鼠岩與崩崖地形
來到烏鬼洞的石碑前,不禁為曾經與荷蘭人戰鬥的島民們短暫的悼念,因為這裡是這批消逝在歷史洪流的民族最後的棲身之所。這些島民所躲藏的洞穴,是這些崩坍巨石之間堆疊出的縫隙。海水侵蝕石灰岩壁,將其裁切成一塊塊巨石,隨意地堆砌在海邊。後來經過雨水的融蝕作用形成奇特的岩石。(因為怕黑的關係,可惜沒有深入探索啦)
另外在環島公路的兩側,有許多巨石鑲嵌其中,最知名的應該是老鼠石與觀音岩。它們也是在遙遠的過去中崩落下的巨石,在先民的想像力中化成了老鼠的模樣。
第四站:山豬溝
往昔有隻山豬精潛修數百年,可隨意變化人形。某日趁仙女在海邊沐浴時,竊走仙女彩衣,並藉此脅迫求婚,仙女佯為應允,待取回衣衫後便揚長而去。山豬精因為被騙,終日相思嚎啕,最後為情而憤死,於是後人就把這個山溝稱為山豬溝。
山豬溝是一個具有傳說故事的地方,據說以前島民會在這裡放養山豬,使路過此山徑的行人以為這裡是野豬的棲息地,在傳言的過程中出現了山豬精的傳說。山豬溝步道兩旁仍保有原始的副熱帶雨林風貌,行走於石灰岩斷崖底下的小徑中,沿途的石灰岩山壁爬滿無數榕樹氣根與蕨類植物,在這裡不僅感受森林浴的洗禮,也可以找找看岩壁上的化石呦。
最終站:花瓶岩
筆者在順時針環島的過程中,因為實在是迫不及待出發了,意外讓距離港口最近的花瓶岩作為最後的結尾。花瓶岩作為小琉球最標誌性的特點之一,它正是地理課本中所介紹的海蝕柱,其頂端佈滿植物,石灰岩多孔洞的特性,使岩石更容易保留住土壤。
大多數人會認同花瓶岩與女王頭外觀相似,皆為上寬下窄的造型,可是他們的成因卻大不相同。前者是海浪沿節理侵蝕成的海蝕柱,後者主要是砂岩、結核之間差異侵蝕形成的蕈狀石,且侵蝕的來源為源源不絕的東北季風。
感謝B1更正:女王頭的頭部是由交結良好的鈣質砂岩組成
從照片剪影中可以更清楚看到,一旁的山腳已被波浪侵蝕,使花瓶岩與陸地隔著一座海蝕平台相連。
結語
筆者初次的小琉球之旅,也在夕陽輝映的海面中畫下句點。原先衝著島上的奇岩怪石而來,細讀有關於這座小島的資料,才初步認識這座島的全貌。
一天的時間實在有限,來不及一賭中央地溝的山景、美人洞的怪石與肚仔坪的蹤跡,有朝一日再重遊時,可以將這些遺珠盡收眼底,來寫完這篇旅行系列XD
參考資料
GEOSTORY 聽聽地球怎麼說 [地質旅遊]穿越時空愛上琉球嶼
琉球鄉公所 細說琉球
琉球嶼石灰岩之沉積學報告
《地質遺跡地質敏感區劃定計畫書:琉球嶼西南沿岸海蝕地形及崩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 琉球嶼紅化土壤來源及其成因之探討 》 吳珮菁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