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球科學有興趣的高中朋友們,大部分的校系考量不外乎是地科系、地質系、大氣系或地理系等等。國內地科相關的科系其實不多,比較明顯是專攻地質的科系,目前包括臺大地質、文化地質、中央地科、成大地科和中正地環等。這篇就來簡單談談臺大地質系的課程與研究重點,內容僅為敝人的學習經驗,因此請斟酌參考。 必修 大一 大一的系訂必修有微積分和地質科學導論,都是一學年的課。 地質科學導論(俗稱地導)就是花一年的時間把地質學這個學科完整快速的介紹一遍。我們那屆的參考用書是 Charles Plummer寫的Physical Geology——聽起來很物理,其實內容就是英文版的普地而已。地導的內容不算硬,但因為這是大多數學生第一次體驗英文教科書、英文考卷和申論題,所以總是有一些陣痛期。 地導除了正課以外,還會有實習課。主要是辨認礦物和岩石,如果對岩礦有興趣的朋友可能會覺得挺不錯,雖然有時會出現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奇妙礦物。 地導的每個學期還會有一次的野外考察,帶你到野外(通常是花蓮和台東)學習認岩石、認礦物、量位態等等。基本上就是出去玩,不過回來要交報告。 微積分是數學系開給各個需要修微積分的科系的課,所以會和其它科系的學生一起修課。如果你的數學底子不錯,那基本上不需要擔心。如果自認數理能力欠佳,就得花點功夫了,不過理論上只要有認真讀都一定會過,就分數的問題而已。 另外還有一些共同必修,像是國文和英文。而普通物理和普通化學也是大部分同學都會在大一修習的課程。所以其實會發現大一的生活和地質沒什麼關聯,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微積分——因為微積分在教微積分,普物也在教微積分,普化也是在教微積分(誤 大二 大二開始的必修就進入專業領域了。上學期的必修有地球物質與地球構造。地球物質就是岩石學與礦物學。地球物質除了理論以外,還會有偏光顯微鏡操作與標本觀察的實習課。 地球構造則是構造地質學,包括應力、應變、流變學以及各種野外看得到與看不到的構造,像是節理、斷層、褶皺、葉理什麼的。本課程會有一次野外考察,帶你到野外看遍各種構造,如果有心學習的話,是真的可以學到許多技能與觀念。 大二下的必修有地球歷史和地球物理。地球歷史就是介紹地球的形成與演化,例如古生物與古氣候等等。地球歷史也會有野外考察,主要是看沉積岩與相關的構造。地球物理則會介紹簡單的地體構造與地球內部構造、地震學與各種地球物理知識,包括重力、地熱、地磁等等,課堂上是滿滿的數學與物理推導,算是複習微積分的好機會。 大三 大三上的必修包括地球化學原理以及地表作用與地形。 地球化學原理主要是在介紹地質相關的化學知識,例如微量元素、同位素定年等等。地表作用與地形(簡稱地表地形)則是介紹各種地球表面的地形現象,以及其背後的形成機制。我個人感覺地表地形是高中地理課的加深加廣,內容包括河流地形、海岸地形、喀斯特、冰川等等,不過特別注重這些地形的形成原理,這可能是高中所沒有的。 大三下的課小弟也沒有上過,不清楚詳細內容。就先列出來給大家看看: 大三下:野外地質學、環境與工程地質 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有一門特殊的必修課,稱為暑期野外地質,俗稱暑地。暑地分成沉積岩、火成岩與變質岩三個部份,由不同老師帶領,到不同的地點進行野外工作,是臺大地質最特別的必修課。 大四:專題討論、地質資源 選修 敝系的選修課種類相當多,主題包括火山、地震、地體構造、古氣候、海洋、程式設計、地球化學、地質調查等等。基本上涵蓋了必修課沒有介紹到的學科,以及必修課提過但再更精進的內容。不過選修課大多只開放大二(含)以上的學生修課,所以很少見到大一生。 臺大地質有一項熱門的選修課,就是地調(不是通識課的地調,是開給系上學生的)。地調的正式名稱是地質調查,分成四到五個等級,難度大致是和數字成正比。每個學期都會有一些老師開設同樣等級的地調,依據老師或同學的意見,到不同地區進行不同主題的野外考察。 小結 臺大地質系相較於其它像地科系或大氣系而言,對數學理化和程式語言的能力要求「相對」比較低(但不代表沒有),敝系的課程重點是放在比較傳統的地質基本能力,像是野外考察。不過學術研究的話,我們的種類就很多元了,地質相關或跨領域的學門幾乎都有,基本上學生有很大的空間根據自己喜歡的領域來訂定未來的方向。 不過,目前以敝系的學術大方向來說,專攻傳統地質(像是岩石礦物、古生物、地層學等等)領域的教授與相對應的課程其實比重是越來越少,而像是環境、工程、古氣候、海洋、地球物理與新期構造等等比較跨領域、新穎或應用的學科,以目前的趨勢來看似乎是在蓬勃發展中。地質系在最初創立時是為了訓練地質專門人才,進行野外考察,以供礦業等需求的,因此「認礦物」、「認岩石」與「跑野外」等能力都極為重要。半個世紀多來,地質科學與地質系都在逐漸轉型,傳統的野外考察與岩礦辨認雖然還是本系的基石,但是在這個多元的時代,它們的重要性已經沒那麼大了。 以臺大地質系課程的演變為例,據教授們的說法,以前的岩石礦物必修都紮實的要命,而且要學很久。而現在這些最基礎的課程,已經濃縮到一學期的地球物質,變成概論式的教學。同時,地質系也出現了許多新穎領域的必修與選修課。有人認為地質系朝向多元發展是必然的趨勢,因為業界的需求不斷在改變,地質科學的範疇也不斷擴張,甚至地球科學中各學科彼此之間的界線也模糊了。因此讓學生在大學四年中有接觸到各個領域才是最重要的,不能侷限在傳統地質;也有一方認為,地質系終究是地質系,無論選擇的專業領域是什麼,岩石礦物與野外考察等等都還是最基本且不容忽視的能力,而這同時也是學生畢業後相較於其它科系最大的優勢所在。 本文就先到此為止,關於臺大地質系的問題與討論,都歡迎提出來。如果想要探索關於臺大地質系的更多資訊,也可以參考杜鵑花節的粉專,裡面有入學經驗、課程與未來出路介紹等等:https://www.facebook.com/ntugeo.azal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