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地理,其實就是回答在哪裡的科學
對於大一生來說,你們會發現台大地理系的課程相當單純。若是僅看系內必修,大一上僅有人文、自然地理兩門屬於通論課程。前者著重課本理論的學習與應用,後者偏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課程的學習。
今年台大對於人文地理的教學內容進行蠻大的調整。在課程的前半學期,我們修讀了這本由愛丁堡大學教授Tim Cresswell撰寫的《Geographic Thought》這本教科書。它帶領我們從社會學、哲學發展等不同的脈絡去解釋地理學(與地理的各種流派)的發展,透過不同的新觀點彼此碰撞,終究形塑了我們今日所認識地理學的樣貌。
在過去,這門課程是開給大三以上的選修課,而今年地理系做出了蠻大的嘗試,效法國外的教學經驗將地理思想納入大一的必修課程中,筆者認為每周閱讀文本與製作影片的過程雖有些辛苦,但它確實激發剛接觸地理學的學生們,對於地理學有者不同於過去的思考方向。
大航海的地理思想史
早在數千年前,地理學便已經開始萌芽。它隨著帝國的擴張而興起,與哲學一起併列人類最古老的學問。古羅馬時代藉由測量技術的發展,在它的疆域內鋪設了通往各地的公路系統,而在同時期的古代中國,地理學統整了各地的物產與景致,使中央政府掌握朝貢的收入來源,從民間信仰的角度來看,說地理就是看「風水」也不為過。因為人們藉由對地方的觀察,分析出與居住其上的人們的關聯,統整一套系統性的風水理論。
隨著大航海時代來臨,地理學者負責消化無數探險家們記下異國的所聞所見,此時地理學者如同科學家般,受到啟蒙時期一度流行的機械論(Mechanism)的影響,試圖就這些探險的所見所聞,拆解其中的特色、解釋這些奇風異俗背後的原理,進而讚頌創造出所見一切的造物主。
然而,另一種觀點開始質疑機械論的研究方式。地理學者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籌畫為期四年的南美洲的探險,他相信自然不能像機械一般切成一個個動植物的個體來分析,而是需要以「整體論」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環境。因此他踏出了研究室,前往實地觀察生物、環境的交互作用。透過鉅細靡遺的觀察力,他提出氣候帶、等溫線概念的學者,啟發許多後繼學者們的思考:以「包山包海」的角度看待地理學的研究,不過這樣的方式也因此埋下日後地理學爭論的遠因。
在這條偉大的因果之鏈上,沒有任何事實能被單獨考量。
------威廉·馮·洪堡
洪堡在安地斯山脈探險過程中所繪製的火山,收錄於Essay on the Geography of Plants 1807
帝國主義下的文化競爭
19世紀新帝國主義的興起,為了將許多的擴張的過程中所征服的土地進行治理,地理學者被政府所雇用,使地理學開始成為一個專業化的學科。那時的科學家試圖找出「大一統」的理論,解釋當代對於社會的認知。此時,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向世人提出我們現在熟知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往後的學者(例如斯賓塞等)試圖將物種的進化過程應用於社會當中,解釋當時社會、文化的發展。他們將社會比喻成有機的生物,透過競爭、天擇,朝向文明的社會(civilization)進化。這樣的觀點被當代的學者廣泛接受,但同時孿生出二十世紀初的優生學與種族主義等爭議,也影響了二十世紀初期環境決定論的觀點。
白種人的負擔插畫,刊登於 Judge magazine, 1 April 1899
誰說可以人定勝天?
環境決定論(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is the belief that the environment, most notably its physical factors such as landforms and climate, determines the patterns of human culture and societal development.
在二十世紀最初的二十年,環境決定論幾乎主宰了當時地理學界的主要觀點。地理學者在研究環境與社會的關係時,首先從地型(landforms)、生態(ecology)與氣候(climate )特徵去分析,他們認為,這些環境因素決定了一個文化的發展。決定了民族的優劣。例如北歐的白人為了適應寒冷嚴酷的環境,而發展出比較高大、健壯的體態;而生活在熱帶的人們,炎熱的環境不利於人們的思考,食物供應充足,較為瘦弱等等。這些環境的差異決定了民族之間的發展,而強勢的民族最終會取代弱勢的文化。在自然地理方面,環境決定論的研究方式影響了一部份的環境科學觀點,它將人們盡量化約為均質的群體,透過分析環境因子,來估算人類對產生了什麼影響,為後續的計量革命提供了基礎。
但是隨著二次大戰的結束,世人開始反思戰爭期間種族主義帶來的悲劇。此時,環境決定論受到了致命的挑戰。隨著時代的進步,環境的影響力並不是那麼地絕對(至少對於近代社會來說。)人們可以藉由知識的累積與智慧,創造出文化的多樣性,呈現出自己的文化特色。而這樣的特色不應有優劣之分。「文明」不是所有文化最終成為的統一目標,因此,後世的學者也逐漸轉向支持環境可能論。
與其追求大一統,不如深入鄉土,把人們的多元文化、環境呈現出來。
環境可能論的觀點促進了「區域地理」的發展,舉個例子,過去地理課中大家背誦過的中國山河、地方特色等知識即是區域地理的一種思考方式。不過地理學也開始搭上了近代許多思想流派的風潮,讓傳統、熟悉地理學產生精彩的變革。我們將在後續的文章中來一一解析。
參考文章
用好奇心征服世界的人類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德
What is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Here's How it Compares to Possibilism
延伸閱讀
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 果力文化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