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po,文:吳孟杰) 一、前言 & 歷史 嗨喲,我目前是大氣系三年級學生,今天要來介紹咱們歷史悠久的大氣系。 最早可以回溯至民國51年,發展至今快要一甲子,研究與教學環境都算很完整。 在大學生階段,系上也很努力提供資源讓我們自我探索,更特別的是,系上教授並不排斥學生辦活動,有許多科學推廣營隊,都很成熟(之後有空會再介紹XD),如此氛圍讓我們與系辦老師們維持緊密的聯繫,也讓我們學以致用,也創造許多在大學生活的可貴回憶。 (更多歷史→Dept.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NCU.,在此不贅述OuOb) 二、課程架構 ★以下課程劃分,是我在修完必修後的個人劃分,依據所學及課程性質,供參考用,不代表系上課程安排的考量。 a. 理論介紹課程(綠底) 包含「普物、普化、氣通、氣概 & 氣導」-這些都可銜接高中所學,以複習來整合以前所學的知識。 這些科目都是基礎中的基礎,與高中的最大差異就是,課本講義幾乎是英文OuO。 **普物普化:**有機會結合「微積分」來解題與推導公式。 **氣通氣概: **會比高中地科再深入一些,並且專注於大氣領域(ex: 各種天氣現象成因、不同尺度的系統介紹等)。 **氣專: ** 這堂課會由系上教授來輪流上課,介紹老師自己本身專業,基本上對於一個大一,通常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XD。 不過透過了解老師的機會,也可以藉此來了解自己想在大氣領域中有興趣研究的課題。 (更多可參考→主題實驗室) b. 基礎實務課程(藍底) 包含「物化實驗、程繪&測計」-這些通常對大學新鮮人來說,是比較煎熬的課程XD,因為通常會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來完成。 物化實驗: 每次實驗要撰寫「預報&結報」,了解理論與實際操作的方法,實驗過程中也很考驗細心與耐心 **程式繪圖 ** 是未來走大氣研究的核心能力,需學會基本程式語言繪製大氣相關的圖表,並從中分析天氣。 不過對許多沒有程式基礎的人來說,往往容易放棄。建議可以多查詢網路資源,培養「自學能力」 測計: 每年老師都會調整授課內容,會稍微好玩一點。課程內容多元,例如儀器使用與介紹 & 物候觀測等。 但是,不論個人or團體作業,都要花大量時間完成。(課程和作業為舊版,新學年會有不一樣的調整) 不過,「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自己扛不住,就揪朋友一起,撐過去,就是你的!(ง๑ •̀_•́)ง c. 核心理論課程(黃底) 包含「微積分、向析、應數、流力、大熱、大動 & 天氣學」 這裡的課程有很強的連貫性,最基礎為**「微積分+向析+應數」,根據這些基礎數學工具來建立「流力 & 大熱」,這兩個分析工具構成了「大氣動力學」**。 大氣動力學還包含了**「數值模擬」**的單元,此堂課可謂是本科的集大成,想要在這裡過關斬將,真心建議要把前面的工具學好。 畢竟連前10%的學生,都將大動課本視為天書。此堂課的掌握技巧:「穩扎穩打沒煩惱,切勿臨時抱佛腳。考古多練及格到,作業不寫…明年再來考!囧」╮(╯∀╰)╭ 最後是**「天氣學**,直接將所有核心理論拿來分析,主打實戰技巧。 透過「每週天氣分析與預報」,將過去三年所學應用於上頭,這門用心準備會是一堂很有成就感的課程。 不管是報告者還是聽眾,都很專注在此堂課。切記不要給自己與同儕過度壓力,畢竟想要將天氣報好,也是需要時間努力的~ 這堂課會有許多的作業,不僅從斜溫圖到地面天氣圖的分析,也有程式繪圖的作業,真的是很扎實的一堂課,修過就畢業啦!ヽ(✿゚▽゚)ノ 三、結語 從大氣系必修的課程來看,我們的確是個非常應用的科學。 不過上述所提到的必修課,主要是因應當代所需和研究趨勢所制定的基礎。 而大氣科學,有更多豐富有趣的內容,藏在「選修課程」裡。 大氣科學同時與「地科、太空、衛星遙測」都有密切的關係,也因此發展了許多未來出路。 不僅可在氣象局工作,也可以嘗試在中研院、民航局、NCDR等機構研究與就業,甚至能發展出自己的「氣象產業」。 不過,這些內容等未來有機會再寫XD,期待各位在中大大氣裡,能好好探索一番啦~